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

主题:塘栖 想象的古镇光晕与退场的水乡生活

发表于2013-06-04

塘栖镇,位于杭州市区以北20公里,苏、沪、嘉、湖的水路要津,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,镇域内河道纵横、水网密布,自古以来就是杭州的水上门户。塘栖本来只是个小渔村,直到元末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,人们沿塘而栖,小镇才初现雏形。明代弘治年间,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,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。光绪《塘栖志》记载:“迨元以后,河开矣,桥筑矣,市聚矣。”又说:“塘栖官道所由,风帆梭织,其自杭而往者,至此少休;自嘉秀而来者,亦至此而泊宿,水陆辐辏,商家鳞集,临河两岸,市肆萃焉。”塘栖古镇曾为明、清江南十大古镇之首,但如今只保留了水北街一段,和周庄、乌镇等江南古镇相比,已颇显冷清。





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广济桥


桥梁把水和生活联络了起来,镇上的广济桥是京杭古运河上现存唯一的七孔桥,又称“通济桥”,桥身上已经长出蓬蓬的青草,冬天水少且浑,桥墩几乎全部裸露出来,镇水兽也露出了狰狞的面目。

运河里不走货船了,但广济桥依然是重要的往来通道。水北一块巨大的乾隆御碑,之前人们都认为是杭州和德清的界碑,重见天日后,才发现记录的是浙江一带的富庶。碑文上说,乾隆南巡,考察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,查得苏、皖两省积欠额巨,而浙省未予拖欠,为表彰浙省,皇帝大笔一挥,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。塘栖人说起这段旧事也颇为骄傲“鱼米之乡、天下粮仓说的就是这里”。

现在广济桥南北两岸都属于杭州市余杭区,镇上的居民大多住在运河南边。桥南有郭璞井,井水水位总是比运河水位高几尺,据说“井水不犯河水”这个成语就是源自这里。

发表于2013-06-04

为方便水路客商们休息,塘栖沿河的一面建有一长溜美人靠,塘栖人把它们称为“米床”,因为当年塘栖街上处处是米行,这沿河的长椅平时是行人歇脚之处,米行进出货时便成了收米卖米的场所。桥上也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,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,晴天晒不到日头。

丰子恺写过:“塘栖是一个镇,其特色是家家门前建着凉棚,不怕天雨。有一句话,叫做‘塘栖镇上落雨,淋勿着’。‘淋’与‘轮’发音相似,所以凡事轮不着,就说‘塘栖镇上落雨’。”



塘栖镇广济桥南,一条依附在过街楼中、叫做“三条半”的弄堂



不真实的还有犹如黑夜城堡的弄堂。塘栖号称有“七十二条半弄”。旧时塘栖的弄堂大都依附在过街楼之中,有许多弄堂和住宅融为一体,成了暗无天日的“囥(kàng)煞弄堂”,本地话说是“把东西都藏起来”的意思,形成了塘栖弄堂的一个鲜明特色。这些弄堂大多集中广济桥南的市新街、东小河、西小河、北小河一带,这里曾经是繁华的商业中心。住宅均建在街市后面,十分隐蔽。住宅外面一律筑以风火墙,既防火又防贼。每户深院的房屋均分为若干进,庭院深深。

人们习惯在深宅的一侧建一条狭长的小弄,每一进房屋均有一扇侧门与之相通。这些弄堂一般均被称作“避弄”,但也有人称它为“陪弄”,寓意是“陪客人进出的弄堂”。“半条的由来,是说一条弄堂很少有人走,弄堂幽深狭窄,里面又多蝙蝠,时间一久,弄堂的一头差不多快堵塞了,于是便有了半条弄之称。小时候,白天经过弄堂,也觉得阴森,总害怕门后面伸出一只手来这里适合鬼故事发生。”


发表于2013-06-04

从广济桥北走来桥南的人,大多手里拎着三两包糕点;平时也有不少杭州市里的老人,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塘栖买糕点。塘栖糕点中的老字号有法根、老刀等,云片糕、麻酥糖、椒桃片、节节糕、枇杷梗等,品种多样,包装朴素,价格公道,看起来绝不是刻意为游客准备。



杭州市塘栖镇水北街,紧靠运河的廊檐下晾晒的鱼干以及对面隐约的白墙黑瓦



塘栖人对吃颇为讲究,“塘栖人说‘挤’虾仁而不是剥虾仁,讲究食材的新鲜。”作为重要的水路码头,南来北往的客流提升了塘栖的味蕾感受。青团最好的食材当然是清明时节的艾草,冬天的时候就用石灰腌制过的南瓜叶。包粽子就在店里完成,来往的人都能看到醇厚的红豆沙,还有酱香的肉馅。“到了旅游旺季,粽子不够卖的时候,也要特地为老主顾留货,很多老人家都是从杭州专程赶来的。”

对食物的讲究说到底是风土的表达。距离塘栖镇不远的超山植梅,形成“十里梅花香雪海”的浩荡。现在的超山,每年春天有梅花节,水北街沿街的店铺前总能看到一缸缸的青梅,腌制得通体翠亮。

塘栖的杨梅、甘蔗等也有名,最有名的是枇杷,丰子恺就写过在塘栖吃枇杷的痛快。采摘枇杷有说法:‘麻点小雀斑,好货囥里边。塘栖枇杷品种主要有“白沙”与“红沙”之分。“白沙”,俗称“软刁”,为枇杷中的极品,丰子恺就好这一口。塘栖的“大红袍”,也是“红沙”中的佳品。“五月江南碧苍苍,蚕老枇杷黄。”端午前后,就是枇杷应市的季节了。

发表于2013-06-04

广济桥南街区的改造正整装待发。郭璞井边上复建的沿河小楼已经迎来肯德基。




塘栖水北街上,几十年如一日做木桶的沈木匠已经80多岁



最真实的可能是水北街的沈木匠,80多岁了,每天还在做木桶,他1948年做的木盆,现在还在用,那一年他的大女儿出生,眨眼女儿都六十多岁了。沈木匠做木桶,修木桶,很少抬起头来看水北街上来往的游客。邻居是卖水缸的,但是生意不太好,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已经退场,最好的生意,就是某个剧组要拍摄一部关于江南水乡大宅院的故事,一下子买走十多顶水缸;还有就是,杭州城里某家经营杭帮菜的连锁酒店老板,决定买几十顶水缸回去作为室内装修的素材,里面可以种睡莲、养金鱼。

发表于2013-06-04

其实水北街附近的几条小弄堂才更有味道,人也少……

发表于2013-06-04

那个做木桶的,上次我去水北街的时候也看到他了,的确是一年四季都在做的

发表于2013-06-05
引用:狼灰灰 在2013-06-04 14:10:43写道:原帖
那个做木桶的,上次我去水北街的时候也看到他了,的确是一年四季都在做的

 那是老手工艺人啊……

发表于2013-06-05

感觉塘栖古镇最老底子的东西已经不见了,不过相对于西塘之类而言,塘栖还是更生活化而不是更商业化

发表于2013-06-05
引用:云流至她方 在2013-06-04 10:00:11写道:原帖
从广济桥北走来桥南的人,大多手里拎着三两包糕点;平时也有不少杭州市里的老人,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塘栖买糕点。塘栖糕点中的老字号有法根、老刀等,云片糕、麻酥糖、椒桃片、节节糕、枇杷梗等,品种多样,包装朴素,价格公道,看起来绝不是刻意为游客准备。
杭州市塘栖镇水北街,紧靠运河的廊檐下晾晒的鱼干以及对面隐约的白墙黑瓦
塘栖人对吃颇为讲究,“塘栖人说‘挤’虾仁而不是剥虾仁,讲究食材的新鲜。”作为重要的水路码头,南来北往的客流提升了塘栖的味蕾感受。青团最好的食材当然是清明时节的艾草,冬天的时候就用石灰腌制过的南瓜叶。包粽子就在店里完成,来往的人都能看到醇厚的红豆沙,还有酱香的肉馅。“到了旅游旺季,粽子不够卖的时候,也要特地为老主顾留货,很多老人家都是从杭州专程赶来的。”
对食物的讲究说到底是风土的表达。距离塘栖镇不远的超山植梅,形成“十里梅花香雪海”的浩荡。现在的超山,每年春天有梅花节,水北街沿街的店铺前总能看到一缸缸的青梅,腌制得通体翠亮。
塘栖的杨梅、甘蔗等也有名,最有名的是枇杷,丰子恺就写过在塘栖吃枇杷的痛快。采摘枇杷有说法:‘麻点小雀斑,好货囥里边。塘栖枇杷品种主要有“白沙”与“红沙”之分。“白沙”,俗称“软刁”,为枇杷中的极品,丰子恺就好这一口。塘栖的“大红袍”,也是“红沙”中的佳品。“五月江南碧苍苍,蚕老枇杷黄。”端午前后,就是枇杷应市的季节了。

 今年的塘栖枇杷真心不错,又便宜又甜

发表于2013-06-05
引用:云流至她方 在2013-06-04 10:04:42写道:原帖
广济桥南街区的改造正整装待发。郭璞井边上复建的沿河小楼已经迎来肯德基。
塘栖水北街上,几十年如一日做木桶的沈木匠已经80多岁

最真实的可能是水北街的沈木匠,80多岁了,每天还在做木桶,他1948年做的木盆,现在还在用,那一年他的大女儿出生,眨眼女儿都六十多岁了。沈木匠做木桶,修木桶,很少抬起头来看水北街上来往的游客。邻居是卖水缸的,但是生意不太好,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已经退场,最好的生意,就是某个剧组要拍摄一部关于江南水乡大宅院的故事,一下子买走十多顶水缸;还有就是,杭州城里某家经营杭帮菜的连锁酒店老板,决定买几十顶水缸回去作为室内装修的素材,里面可以种睡莲、养金鱼。

 这家店我印象很深,门口都是大水缸……||||然后店里好多人……都是看的

上一页|1|2|上一页
/2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