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青翠寒食三款,专家推荐的清明养生食谱

发表于2017-04-05

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,也叫“三月节”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初始只是一个节气。桐花初,斗指乙,清明风至,万物清洁而明净。至春秋晋公文时期,渐与刀耕火种的“寒食禁烟”节日相连,有了“先寒节后清明”之说。唐宋两节合一,流传绵延至今。二十四节气中,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,2013年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

此时节大地渐暖、清气上升,人体阳气随之上行,多种慢性疾病(如关节炎、哮喘、高血压等)较易复发,需忌发物。如海鱼、海虾、海蟹、竹笋、毛笋、羊肉、公鸡等,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,此时“寒食”颇有养生道理。健脾润肺、清新肠胃,有哪些感怀朴素、食味岁月的寒食推荐呢?

 

1、艾草团

艾草是春日江南常见的清明食料,香,上色性极好,在营养价值上有温经、去湿、散寒、止血、消炎、平喘、止咳、抗过敏等作用。很多地方都用艾草制作清明美食,北方清明果、客家艾草米果、西南艾叶粑粑等等。

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里记载了青团的制作方法:摘取野生艾草热水煮沸,至容器捣碎,揉搓去掉苦味,滤后加入等量糯米粉,和粉作团,可包裹花生、芝麻、绿豆蓉等馅料,也可放入鲜笋、豆角、火腿等。蒸后食用,冷热均可,寒食常见。

 

2、桃花粥

桃花粥,新鲜之桃花瓣煮粥,是唐代以来民间寒食节的必备佳肴,此俗明末犹存。唐冯贽《云仙杂记》有云:“洛阳人家,寒食装万花舆,煮桃花粥。”桃花味甘,性微温,入粥可消肿满、下恶气、利宿水、消痰饮积滞,适于肠胃燥热便秘。

汪灏在《广群芳谱》里记载了桃花粥的制作方法:采摘鲜桃花,择洗晾干研末,配上好米煮成粥,可加入桃花末、蜂蜜,略煮片刻,即可盛起食用。

 

3、马兰头

凉拌香干马兰头是江南孩子们的心头好,没有马兰头的日子也会用菠菜来拌小豆干,但却失去了马兰头的清香味道。马兰头清热解毒,散瘀止血,也有消食助代谢的作用。

马兰不择地,丛生遍石麓。碧叶绿紫茎,三月春雨足。香干马兰头的做法较为容易:洗净去水切碎,香干切粒煸炒,加入盐、糖调味,关火,加入马兰头和香油拌匀即可。

上一页|1|
/1页